【课堂聚焦148期】数形结合 时间可视可感


作者:杜利民 、张艳艳 发布时间:21/10/15

片段一:数形结合,促进量的感知

一上课,赵老师就在黑板上贴出了北京启明小学时间表,然后说根据这个时间表制作了一个时间条。

引导我们观察:早上8时在时间条的哪个位置?第一节课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在哪里?

时间条是每个小格代表10分钟,6个小格就是1小时,这些时间点在时间条轻松就找到了。

接着赵老师让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在时间条上继续寻找第二节课、课间操、第三节课、第四节课、午休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并给每个节课、课间操及午休的时间段涂上不同的颜色。

随后赵老师提出问题:“哪个活动所用的时间最长?”

我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午休!”

赵老师紧接着追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小女孩抢答:“我是通过观察时间条中不同颜色条形的长短知道的,午休的条形最长,肯定所用时间最长。”

另一个男孩也说:“时间条上每格是10分钟,午休格子数最多,时间就最长,格子数越少,时间就越短。”

  ……

片段二:可感可视,丰富量的体验

“孩子们,你们想不想自己也做一个时间条?”同学们跃跃欲试。赵老师说:“下面就开始动手制作一份新疆民族小学的时间条吧。”

有了前面北京启明小学时间条的经验,新疆民族小学的时间条我们很快就完成了。

赵老师指着时间条问:“课间操经过了多长时间?你有什么好办法?”

一个男生一边说一边在时间条上指:“我是从时间条上数出来的,课间操是两个格子,这里有一个整格、两个半格合起来又是一个整格,也就是20分钟。”

另一个男生也说:“我也是在时间条上找出来,这是11:45分,到12:00是一格半,就是15分钟,12:00到12:05是5分钟,15+5就是20分钟。”

我们都觉得在时间条上计算经过时间很简单,找起点时刻和终点时刻,数格子就能算出来。

片段三:对比时间条,深化时间量感

赵老师将孩子们制作的北京启明小学和新疆民族小学的时间条都贴到黑板上,提问:“对比观察,你有什么新发现?”

我们马上发现:“每节课的时间是一样长的,时间条长短一样”

还发现“北京的小学生上第一节课的时间为什么比新疆的早2小时呢?”

一个小男孩迫不及待的回答道:“我知道,因为有时差!”

可我们不明白,什么是时差?后来赵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个小视频,使我们明白了:原来地球一边在绕太阳转动还一边在自转,而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当太阳照射到北京时,新疆还是黑夜,通过地球继续自转,太阳照射到新疆的时间要比北京晚2个小时。
   数学课真有趣,不仅教学会我们用时间条解决时间问题,还能知道时差是怎么产生的,既学到了知识,又增长了见识。

(课堂洞察: 张艳艳 余芳)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时间量感?赵老师积极探摸,创设多个活动,将抽象的时间表转化为直观可视的时间条,数形结合,让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可视可感。整节课利用时间条层层递进的展开,首先观察时间条感知时间的长短;其次通过制作时间条、计算经过时间,进一步精准时间量感;最后,通过对比北京和新疆两所学校上课时间条,比较两地的时间差异,发现时差,了解时差知识,深化时间量感。赵老师运用时间条帮助学生直观简单地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课堂轻松愉快,学生在活动中,对时间概念的内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时间量感越来越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