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聚焦137期】走进爱国诗文、品味志士情怀


作者:刘玉龙 发布时间:20/10/28

古诗乃作者情感抒发的产物。因此,抓住那些意蕴深刻的字词去体会诗人的情感,体验诗词所描述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中之重。杨晓双老师的这节课,正是紧扣能够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悲”字,让孩子们从中体悟到诗人陆游的伟大爱国情怀。《示儿》是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悲之切的爱国深情,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杨老师是如何来突破的吧?

教学片段:

抓诗眼,悟诗情:

(一)悲伤:不见九州同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我们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读了这首诗你能体会到陆游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吗?

生:悲伤。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是的人死之后很多事情都不重要了,有哪些东西不重要了?

生:钱、名誉、地位……

师:明知死后一切都和他没有关系了,那他怎么还会感到那么地悲伤呢?是什么事情让他到死都念念不忘呢?

生:但悲不见九州同。(看不见祖国统一。)

师:是啊!陆游临终之前想的不是功名利禄,也不是家中的一亩三分地,他万事都放得下,唯独只有一件事放不下,那就是生前看不见国家的统一了,谁能试着把诗人不见九州同的悲伤读出来?

 

(二)悲痛:遗民泪尽胡尘里

祖国不统一吗?是被谁侵略了呢?(生说说搜集来的资料。)

(师补充:)【当时社会背景】

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开封)被攻陷,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师:金人的蛮勇武士四处征伐,刀戈四起,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北宋遗民们(前朝亡国的百姓)又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试着从陆游的另一首诗中寻找答案。

生:生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找寻到答案(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在胡人的高头大马肆意践踏扬起的沙尘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泪?

生:百姓民不聊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是痛苦的泪,是绝望的泪。

师: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究竟是过了多少年啊!北宋的遗民们去年这样望,南宋的王师来了没有?现在我们回到《示儿》,你觉得“但悲不见九州同”里诗人还有可能因为什么而悲?

(评价:期待而不得的悲)

生再读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生齐读后,个人读)

 

(三)悲愤:统治者歌舞升平

师:大片土地就这样被金国蹂躏了整整九十五年,九十五年都没有收复,当时的统治者,军队都在哪里,又在干什么呢?

出示《题临安邸》,同学们自由读诗歌,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军队们在干什么?

生:歌舞升平、花天酒地。

师:读到这,你觉得陆游还因什么而悲?

生:国家的军队不保护黎民百姓,却只顾苟且偷安。

师:一边是老百姓水深火热,一边是统治者歌舞升平;一边是国土沦丧,一边是偏安江南,陆游如何不悲愤!

(带着这种悲愤再来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生齐读后,男女生赛读。)

 

(四)悲叹:报国无望 壮志未酬

师:教师出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结合诗意,猜一猜他在哪?他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生:这是陆游在山阴老家日夜期盼着“王师北定”,终于病倒在床,床榻之上,他写的一首诗。没有为自己的荒凉处境悲哀,却还想着保卫边疆。

师:69岁的老人,白天想的是报国,梦中还想的是报国,一生之中,无时无刻都不忘爱国。在他许多诗作都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课件出示:陆游一生的志向)

可是耄耋之年的他还能上战场杀敌吗?

生:此时他已经无法再上战场去和敌人拼杀了,但是他内心却充满了斗志。

师:所以壮志未酬的他、报国无望的他怎么不悲叹呢?(带着这种悲叹再来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课堂洞察(刘玉龙):

“天下女子千千万,谁似晓双似精灵。诗情诗意化诗心,诗词课堂总丰盈”杨老师教学这一课主要以《示儿》这首诗为切入点,将多首爱国诗无缝连接,又巧妙融合,以点带面,恰到好处地插入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文,让学生多角度地去获取信息,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构建了一条顺应学生情感发展的思路,构建了一个开放的语文课堂。杨老师教学中还有一大亮点,那就是——善抓“诗眼”,巧妙过渡。引导学生找出《示儿》这首诗的诗眼,抓住诗中的“悲”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衔接非常自然,过渡也很巧妙。纵观杨老师的这堂课,板块分明,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以诗词作为媒介,以经典作为桥梁,这样的课堂不仅在学生的思维空间架构起了坚固的精神堡垒,也激起了听课者的家国情怀!